数字基础设施中的网络安全:筑牢数字时代的“生命线”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数字基础设施——5G网络、数据中心、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平台、物联网系统等——已如同水电煤气一般,成为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然而,这条生命线的安全稳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。网络安全,已从技术保障层面跃升为数字基础设施存续与发展的核心命脉。
一、风险丛生:数字基础设施安全面临的多维挑战
攻击面急剧扩大: 万物互联的特性使得接入点海量增长,从核心服务器到边缘传感器,从云平台到终端设备,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攻击者入侵的跳板。传统清晰的网络边界已不复存在。
威胁复杂性与破坏力剧增: 国家级APT攻击、勒索软件肆虐、供应链攻击(如通过第三方软件或硬件植入后门)、零日漏洞利用等高级威胁层出不穷。攻击目标直指能源、交通、金融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,意图造成大规模瘫痪或数据泄露。
新技术引入伴生新风险: 云计算、边缘计算的分布式架构增加了安全策略统一实施的难度;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被恶意利用进行更精准高效的攻击(如深度伪造、自动化漏洞挖掘),其自身算法安全与数据隐私也面临挑战。
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: 软硬件供应链全球化、复杂化,任何一环(设计、开发、生产、交付、维护)被植入恶意代码或存在后门,都将危及整个基础设施的安全根基。
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压力巨大: 数字基础设施汇聚海量核心业务数据和个人敏感信息,一旦泄露或被滥用,后果不堪设想。数据跨境流动也带来复杂的合规挑战。
二、筑牢防线:构建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综合防护体系
面对严峻挑战,碎片化、被动式的防御已难以为继,需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、融合技术与管理、具备纵深防御能力的综合防护体系:
顶层设计与法规遵从:
将网络安全纳入数字基础设施规划、建设、运营的全过程,坚持“同步规划、同步建设、同步运行”(三同步)原则。
严格落实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数据安全法》、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等法律法规要求,建立清晰的网络安全责任体系。
核心技术能力强化:
纵深防御: 构建涵盖边界防护(下一代防火墙、入侵检测/防御)、网络分段(微隔离)、终端安全、应用安全(WAF、代码审计)、数据安全(加密、脱敏、DLP)的多层防御体系。
主动防御与威胁狩猎: 利用威胁情报、大数据分析、AI/ML技术,主动发现、追踪、响应高级威胁和潜伏攻击者,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。
零信任架构: 摒弃传统的“信任但验证”,转向“永不信任,持续验证”。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、授权和加密,最小化攻击面。
安全内生与可信计算: 推动安全能力内生于硬件(如TPM/TEE)和系统设计中,构建从硬件固件到上层应用的信任链。
供应链安全管控: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安全评估机制,实施软件物料清单(SBOM),对引入的软硬件进行安全审查和持续监控。
韧性建设与应急响应:
业务连续性保障: 建立完善的容灾备份体系(同城/异地),确保核心业务在遭受攻击或灾难后能快速恢复。
实战化演练: 定期开展高仿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(如“护网行动”),检验防御体系有效性,提升应急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。
快速响应与恢复: 建立高效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和处置流程,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影响。
人才与意识:
培养和引进具备数字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。
持续开展全员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与技能培训,筑牢“人”这道基础防线。
三、共筑未来:协同联动与持续创新
多方协同治理: 政府加强监管、标准制定与情报共享;企业切实承担主体责任,加大安全投入;研究机构推动技术创新;安全厂商提供先进解决方案;用户提升安全意识。构建政府监管、企业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。
强化国际合作: 共同应对跨境网络威胁,在威胁情报共享、打击网络犯罪、制定国际规则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。
拥抱安全创新: 持续跟踪研究量子安全、隐私计算、人工智能赋能安全等前沿技术,为未来数字基础设施安全提供新质保障能力。
结语
数字基础设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、基础性、先导性支撑。其网络安全防线一旦失守,轻则造成经济损失、服务中断,重则危及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。筑牢这条“生命线”的安全堤坝,绝非一日之功,也非一企之责。它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、紧迫感和战略眼光,将网络安全视为数字基础设施的“底座”而非“补丁”,持续投入、协同创新、综合施策,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。唯此,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,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,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坚实力量。守护数字根基,即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。